范长江行动
首页 阿拉善 阿拉善:驼产业“驼”起振兴路

阿拉善:驼产业“驼”起振兴路

阿拉善地区有着悠久的养驼历史和传统,闻名世界的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画中就有多幅以双峰驼为主题的游牧民族生产生活场景,2012年,中国畜牧业协会将阿拉善命名为“中国骆驼之乡”。阿拉善…

阿拉善地区有着悠久的养驼历史和传统,闻名世界的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画中就有多幅以双峰驼为主题的游牧民族生产生活场景,2012年,中国畜牧业协会将阿拉善命名为“中国骆驼之乡”。阿拉善双峰驼与戈壁、沙漠相伴而生,在长期的生物进化和人工选育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适应荒漠草原生存的特性。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阿拉善双峰驼命名为地方良种;2000年,农业部将阿拉善双峰驼列为第一批国家级禽畜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自西汉起,勤劳坚韧的骆驼用它厚重的脚掌踩出了一条东起长安、西至罗马的“丝绸之路”,驮载见证了丝路文明与繁荣。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游牧民族与骆驼同生长,共迁徒,成为亲密的生存伙伴。骆驼既是牧民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牧民思想感情的重要寄托。而由此衍生、积淀下来的独具特色的骆驼文化,则让骆驼的故事代代相传。

步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春风让驼乡焕发出新的生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如何充分利用好资源要素,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把骆驼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近年来,阿拉善盟立足地区发展实际,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驼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创新引领,产业链条延伸集聚

走进阿拉善左旗“驼中王”绒毛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展厅,驼绒被、驼绒毯、驼绒裤、驼绒围巾、驼绒披肩、驼绒大衣等驼绒产品整齐地陈列在各个展架上。“驼中王”公司副总经理何睿自豪地说:“阿拉善驼绒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不虚传的优质驼绒,我们就是要发挥好原料优势,利用先进的纺织技术和精工制作工艺,开发出高品质的驼绒产品!”他拿起一条柔软轻薄的围巾说道:“这条围巾是我们新开发的400支水洗戒指绒围巾,重量只有传统驼绒围巾的三分之一,和宣纸一样薄,有遮阳、防紫外线的功能,夏季使用也很舒适,这就打破了驼绒产品季节性销售的制约。”

为了实现驼绒制品“轻薄变身”,“驼中王”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走进“驼中王”公司的驼绒分梳车间,经过分梳加工的驼绒宛如金色的细沙般缓缓从分梳机里铺陈而出,散发出柔和的光泽。公司董事长李智善介绍说,他们正在研发超细驼绒的提取和染色处理工艺,从而制备出高品质超细驼绒,开发出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来。同时,为了提升阿拉善驼绒的知名度,“驼中王”公司创新产品营销模式,积极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方面,阿拉善驼绒制品在“广交会”“华交会”“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沙特中国商品展”“墨尔本家纺展”“莫斯科家纺展”“德国法兰克福家纺展”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展会上频频亮相;另一方面,“驼中王”公司联合上海、江苏、深圳、浙江等地六家企业与科研机构成立了驼绒产业联盟,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们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驼绒供应商,也是国际著名服装品牌的指定原料供应商,下一步,我们要改变原料廉价出口的现状,向高端驼绒制品进军,让阿拉善制造成为响当当的国际品牌!”李智善满怀信心地说。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

为加强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2014年,阿拉善盟成立了内蒙古骆驼研究院,围绕骆驼基因组学、骆驼生物制药学、骆驼产品研发、沙漠生态治理等方面进行重点科研攻关。建立双峰驼品种资源保护基地,设立4个双峰驼保护性养殖区,扩建保种群30个。打造骆驼产业科技园区,全盟规划骆驼产业以阿右旗为中心,以内蒙古“沙漠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分期建设驼乳制品、驼乳保健品、驼乳系列化妆品和骆驼生物制药等产业科技园。

如今在阿拉善,“驼中王”“沙漠之神”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各类专业养殖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进一步达标升级,驼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集聚,骆驼产品附加值得到全面提高。

目前,全盟建成驼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11家,企业收购鲜奶从2018年的30吨增长到2021年的3000多吨,驼奶产业进入集约化、工业化生产时代,在打造高端特色奶产品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建成驼绒产品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原绒能力500吨,年加工分梳驼绒46吨,生产驼绒制品20多个品种22万件(套);建成驼肉加工企业10家,以驼血、驼脂等为原料的生物科技企业3家,骆驼旅游与文化企业8家……骆驼液态奶、奶粉、奶片,有机精品驼肉,驼血多肽,驼脂化妆品、洗涤剂等产品纷纷亮相,骆驼产业恰似“雄驼”般英姿勃发,“驼”起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政策扶持,农牧民走上致富路

走进阿拉善右旗巴音陶亥嘎查,牧民孟和吉日格勒家正在剪驼毛。孟和吉日格勒的妻子一手拿着铁梳子一手拿着剪刀,双手上下翻飞,娴熟地将剪下来的驼毛装进麻袋里。据测算,1只成年骆驼平均生产绒毛4公斤左右,按照每公斤驼毛80元的收购价计算,1只骆驼能为牧民增加300元左右的收入。孟和吉日格勒高兴地说:“以前,牧民们大多是粗放式养骆驼,养了三四年的一峰骆驼也就能卖到六七千元。现在可不一样了, 1公斤驼奶能卖25~30元,我家养了170多只骆驼,每年卖驼奶就能收入7、8万元。前两天我家还卖了3只公驼,收入39500元。除去卖骆驼的收入,草原奖补政策收入等其他收入有2、3万元,一年下来总收入能有15~20万元!”他一边拉着骆驼一边继续说:“我们嘎查40多户牧户中有20多户养骆驼,我哥哥家里就养了200多只骆驼!现在政策好,靠养骆驼富起来的牧民越来越多!”

好收益离不开好政策。

近年来,阿拉善盟多措并举,接连出台利好政策,大力扶持骆驼产业。在坚持“保护双峰驼特有物种,在保护中发展骆驼特色产业”的政策导向下,明确提出“做亮以骆驼产业为主的高端畜牧业”。2016年,盟行署明确规定“骆驼不在禁牧牲畜范围,禁牧区只能向生态保护及骆驼养殖流转”,同时,开展“政银保”合作贷款业务和养殖保险业务,帮助农牧民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为解决牧区劳动力不足、奶源质量监管难的问题,阿拉善盟确立了“放牧+补饲”的原生态饲养模式,主推“龙头企业+专业养殖合作社+散户奶驼轮换托养”的现代经营模式,推进骆驼产业标准化建设。

随着驼产业快速发展,牧民养驼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全盟现有养驼户2032户,其中百峰以上养驼大户1061户。阿拉善盟是我国骆驼最为集中的主产地,目前,阿拉善双峰驼存栏数量达14万峰,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强,占全区总量三分之二强,是全国和全区双峰驼存栏最多的地区。目前,阿拉善盟建成养驼专业合作社70家、养驼基地33个、驼奶中转站9个、骆驼标准化圈舍416个、骆驼产业注册商标33个、全盟骆驼产业年产值突破3亿元……“沙漠之舟”华丽转身,变为名副其实的“沙漠黄金”,为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文化搭台,产业融合彰显活力

在额济纳旗第三届骆驼文化那达慕大会上,6000峰骆驼在冬日里上演了速度与激情。骆驼8000米、骆驼4×2000米接力赛、乘驼射箭、种公驼评比、搓驼绳、挤驼奶等各项比赛精彩纷呈,选手们挥动着手中的鞭子,驱驼策马,你追我赶,不甘落后。来自外地的游客们兴奋不已,不停地拍照留影。骆驼文化那达慕大会还展示了牧民生产生活中的驼用具以及毡绣作品、民族服饰等,哈日布日格德音乌拉镇牧民敖云其其格说,“我们收集了一些牧民生活中的老物件,有驼绳、驼鞍,还有一些老式家具,想通过骆驼文化节的展示,让更多的子孙后代了解祖辈们的游牧生活”。

自2011年阿拉善盟举办首届万峰骆驼文化节以来,各旗每年都会举办骆驼文化节和赛事活动,在骆驼文化节举办期间还会开展骆驼产业发展研讨、骆驼摄影大赛、驼产品展示展销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现骆驼文化的魅力。随着驼产业成为阿拉善农牧产业发展新的亮点,“骆驼文化那达慕”便成为一场骆驼产业与体育竞赛、文化旅游相融合的盛会。

骆驼具有“宽厚包容、持重友善、坚韧不屈、负重前行”的品格,阿拉善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独具魅力的骆驼文化,牧民对骆驼有种割舍不开的喜爱之情,在人、驼、生态的长期相融共处中,骆驼文化深深根植于阿拉善人的生产生活中。

为了传承骆驼文化,2015年,盟行署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中国首家骆驼文化博物馆。走进阿拉善骆驼文化博物馆,大量的文物、实物、标本、图片、文字资料令人应接不暇,七大展区展示了骆驼物种、牧驼生活、驼乡风情、骆驼文化、骆驼产业等的发展历史。阿拉善盟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布仁说:“骆驼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对促进阿拉善双峰驼保护与产业发展,推动特色现代骆驼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阿拉善盟还相继举办了中国骆驼大会、国际双峰驼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国际沙漠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充分发挥“中国驼乡”“长调之乡”“沙嘎之乡”“肉苁蓉之乡”和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等“金字招牌”的影响力,着力打造精品旅游项目,作好骆驼产业、骆驼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驼铃声声催前进,踔厉奋发启新程。“苍天般的阿拉善”,正奔驰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快车道上,绘就更加美好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实践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温都苏巴图 刘佳 格根塔娜  脑根塔拉)

广告位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大文君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